•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法治文化 >正文

对床夜雨

时间:2023-10-10 10:23 来源:渭南日报

大荔县人民检察院 闫孟秋
  (1)
  有一种兄弟叫苏轼和苏辙。有一种兄弟情叫“对床夜雨”。苏轼和苏辙是唐宋时期的一对双子星。就文学成就讲,两人与其父亲苏洵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从政治成就讲,苏轼最高官至礼部尚书,苏辙官至副宰相;从历史影响讲,苏轼被后世赞誉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辙被赞誉为文学家、思想家。两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留下了巨大的回响。
  苏轼长苏辙两岁。苏轼锋芒毕露,人生坎坷,但光耀千年。苏辙为人沉稳,内敛谨慎,也官至高位。苏轼和苏辙出生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书香门第,始祖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与杜甫祖父杜审言齐名,官至宰相。父亲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对自己和兄弟二人的人格要求是“居高时须雄健魁伟,处下时则不卑不亢”。早年壮游的经历让苏洵看到了大宋王朝的危机,他希望两个儿子能成为饱学之士,长大后出川入仕,真正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1057年,兄弟二人顺利通过考试。1059年,出川赴京。路上父子三人一路唱和,共作了一百多首诗,这也是他们在一起最难忘的时光。
  进京后,苏轼苏辙被任命为办理文书等事务的九品官,二人决定辞不赴任,认真读书,参加制科考试。立秋之日,外面下着雨,苏轼正读到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两句时,忽然西风大作,破窗入室,他不禁想到,兄弟二人一旦做官后便各自宦游,从此就要分离,难免伤感,就和弟弟约定,仕途只是暂时的,兄弟一生的相伴才是重要的。他年一定要实现对床夜雨这段穷尽生命的兄弟之乐,兄弟之情。二人击掌为誓,这一约定就是一生一世。此次制科考试只录取了三人,苏轼列宋朝开国百余年来最高等,苏辙紧随其后。宋仁宗龙颜大悦,高兴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得到外任,苏辙等待合适岗位。苏轼和弟弟第一次别离却谁都说不出话来,苏轼望着弟弟的乌帽随着远去的背影一起一伏,伫立良久。苏轼苏辙从小一块长大,同吃同睡,一同参加考试,一同考中进士,此时离别,该是何等难受。苏轼马上赋诗《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并寄之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人未远离,就提醒苏辙不要忘了他们约定的对床夜雨。
  (2)
  苏轼外放三年回到京城,官职提升,家人团聚,本该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不料想妻子王弗和父亲相继去世,而立之年的两人再度辞官,护送两具灵柩回乡守丧。这三年,苏轼苏辙有许多对床夜雨的时间,他们聊社会人生,聊生老病死,灵魂知己更上了一个层次。守丧结束,两人第三次出川,从此以天下为己任,再未回过故乡。
  王安石变法第三年,新党旧党矛盾突出,苏轼写了一封七千多字的上皇帝书,直指新法弊端,触怒了新党,被驱赶远离京师,外放杭州。苏轼在路途接上弟弟苏辙一起去颍州探望了他们的贵人欧阳修,兄弟二人从精神上得到洗礼,文学上得到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苏轼也接任了文坛盟主的重任。
  苏轼在湖州治理水患,看到国家政策在执行中有问题,给老百姓造成巨大痛苦,忍不住在文字里有所表达,被御史抓住把柄,接连上表弹劾,说苏轼多部作品语藏讥刺朝政之意。苏辙得到消息立即写信派心腹通知苏轼赶快销毁可能产生麻烦的诗文。还好,苏辙心腹比御史早半天到湖州,苏轼立即把近期诗文和往来书信全部焚毁。苏轼最后还是被逮捕入狱,苏辙派船接了苏轼妻子和孩子。因诗获罪,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们坚持定苏轼的罪,有的甚至认为杀了苏轼也不为过。苏辙冒死向神宗上奏,愿舍弃所有官职换得苏轼一条性命。他在上奏中说到,兄长苏轼秉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焚骨报效。还好,宋神宗并没有完全认定御史们的说法,他认为苏轼只是个诗人,对于诗人的作品不能那样解读,加之苏轼好友章惇替苏轼辩解,最后苏轼被贬。苏辙虽没有和苏轼关于此类信件来往,仍遭受降职处分。
  (3)
  苏轼最好的朋友章惇,与苏辙政见有矛盾,苏轼为了弟弟挺身而出,章惇选择了不原谅苏轼。苏轼安顿好家人带着王朝云和小儿子前往惠州。苏轼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他尤热衷于水利,徐州城南有苏堤,杭州西湖有苏堤,颍州西湖有苏堤,惠州西湖有苏堤,这种精神不论他走到哪里,不论他遭受多大打击都从未改变过。在惠州,为了造桥,他带头捐赠了皇帝御赐的犀带,他还动员弟弟捐款,甚至动员弟媳妇把当年入宫得到的赏赐黄金数千捐赠出来。他在《西新桥》中写道“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自注云:“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赞美了史氏的善举。章惇仍不放过苏轼,一纸诏书,苏轼被贬往儋州,即今天的海南。当时被贬往海南的人很少再有人回来,此时苏轼已经62岁,无疑,他是要被置之于死地。
  途中,苏轼意外听到苏辙被贬往雷州,正在滕州,两人相距不到250里路。得此消息,苏轼喜出望外,急忙以诗代柬,派人给苏辙送去,要弟弟在滕州等候。苏辙从路上折返,苏轼从这边向滕州急忙赶路,兄弟二人双向奔赴,这一天比任何时候都漫长。见面那一刻,兄弟二人无语凝噎,两个年过花甲的人叹息一声“我们都老了。”在路旁吃汤饼,苏辙觉得饼子粗糙难以下咽。苏轼像小时候给弟弟说话那样笑着对弟弟说,这种食物不用咀嚼,吞下去就好了。在雷州天宁寺兄弟两人共处了三日,同睡同起,再度对床夜雨,却都感时日无多。两人沿着海滩散步谈心,苏辙竟然调皮地撩起海水撒向苏轼,完全一副孩童时的情景。
  终有一别。苏轼向苏辙交代,勿忘故乡的祖宗坟墓,这一句仿佛是留给苏辙的遗言。在儋州,苏轼总在远眺海那边的苏辙。听说苏辙因水土不服体重骤减,苏轼给他写信,鼓励他要向哥哥学习,不妨多尝尝当地那些匪夷所思的食物,补充一些肉食。这是一个老哥哥对一个老弟弟终生的牵挂呀。有学者统计,苏轼诗词和文章中以子由为题的就有二百多首。我最喜欢苏轼的《满江红·怀子由作》,七尺男儿,两地相思,一番柔情,好一个精神默契和兄弟情深!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看纪录片《定风波》,作以上学习笔记。

编辑:陈冰娟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