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2 08:44 来源:中国长安网
11月11日,中央宣讲团在湖北武汉举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作宣讲报告。陈一新在宣讲中指出,四中全会展示了“中国之治”成就、描绘了“中国之治”愿景、彰显了“中国之治”优势、部署了“中国之治”任务、激发了“中国之治”能力。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做到学悟结合促深化、学研结合促消化、学用结合促转化,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长安君有幸现场聆听了这场报告会,感到陈一新秘书长的报告思考深入、阐释透彻,对我们加深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大有裨益。长安君就将这份宣讲报告摘要“转发”大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时机十分特殊,主题十分重大。
从时机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从主题上看,用一次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定的制度自信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于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全会最重要的“两大成果”是: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根本保证,集中了全党智慧,反映了人民意愿,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教科书,是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政治宣言书,是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制度建设的战略任务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一年多来党和国家工作,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制度自信深入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了明确
要求。这个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四中全会展示了“中国之治”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此段加框#力现代化的实施及取得的显著成就,被世人赞誉为“中国之治”。“中国之治”是符合中国国情、深受人民拥护的实践探索,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金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创造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喜事,办好了一系列好事、实事,应对了一系列难事、急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集中展示了“中国之治”的新成就。
其中,我们感受特别深刻的有“五个超出想象”:
——“三项重大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典、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极大提振了党心军心民心,其影响越来越深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精准发力,成果越来越显著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大方面改革”(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改革)越来越深入,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大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大举措”(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继续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开展“基层减负年”活动,严肃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法建筑事件)正风肃纪,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全面从严治党的螺丝越拧越紧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些新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办好中国自己事情的强大定力和能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非凡胆魄和智慧,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和行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担当和作为。
四中全会描绘了“中国之治”愿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决定》科学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总体要求明确了“四大内涵”:一是明确了“坚持以什么为指导”,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明确了“遵循什么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三是明确了“聚焦什么重点”,即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四是明确了“采取什么举措”,即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总体目标提出“中国之治”“三步走”的时间表: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总体目标既清晰地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未来30年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清晰表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所要达到的水平和层次。
这个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宏大愿景,特别是蕴涵其中的“四大昭示”,值得我们去深刻领悟:
——时代昭示:全会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蓝图。全会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统揽“四个伟大”,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方面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个方面作出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既有高屋建瓴、引领时代发展的顶层设计,又有务实管用、解决时代之急需的推进举措,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的光辉前景。
——实践昭示:全会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全会着眼于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针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改进之处,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推进方案,必将有力促进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将大幅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理论昭示:全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境界。全会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问题,廓清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理论脉络,创造性提出了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国际昭示:全会提供了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全会展示了中国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根本价值,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国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责任担当,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必将给那些希望既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制度方案、治理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四中全会彰显了“中国之治”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破题之钥、奠基之石。“中国之治”的根本奧秘就在于制度优势。
——认清制度优势。《决定》深刻阐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二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四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五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六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七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九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十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十一是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十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这些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经验的系统总结,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是支撑“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增强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符合中国国情、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现了政治生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最澎湃、最全面、最持久的活力,赢得了人民群众最广泛、最衷心、最热烈的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决定》指出的13个制度优势在推进国家治理实践中已显现出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制”是最为重要的优势,已经充分体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是我们增强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我们要深刻领悟制度优势的精髓,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使制度自信坚如磐石。坚持党的领导是制度自信的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我们党领导人民已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还将创造出“生态环境日趋优化、脱贫攻坚全面实现”新的“两大奇迹”。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制度自信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基石,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源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自信的保障。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决不能用西方国家那一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衡量我国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制度自信的关键。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突出特点。在党的领导下,各国家机关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做到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强化制度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随着制度的发展及制度优势的积累,我们党制度意识越来越强,对制度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党进行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制度探索,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思维和制度方式解决重大问题,以制度的形式确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革、新经验,开创了制度建设新局面,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从波澜壮阔的制度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这次全会为新起点,进一步增强制度意识,重视发挥制度作用,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发挥制度威力。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意识,必须落脚到推进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威力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更加持久的制度伟力和治理能量。做坚持和巩固制度的捍卫者,坚决维护制度权威,自觉同诋毁、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完善和发展制度的推动者,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推动建设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做遵守和执行制度的实践者,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四中全会部署了“中国之治”任务
《决定》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发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号角,是我们党推进制度建设、提升“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重大里程碑。
《决定》明确提出13个方面重大任务。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五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六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七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八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九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是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十一是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十二是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这些重大部署,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有力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13个方面重大任务既非常重要,又实在具体,既非常系统,又重点突出。必须全面领会、科学把握,切实抓好推进落实。
特别是以下“5个方面重大任务”更需着力把握和推进: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要坚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决定》提出5项重点任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决定》提出5项重点任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决定》提出4项重点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提出4项重点任务: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决定》提出5项重点任务: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其中,《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四中全会激发了“中国之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决定》蕴含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强调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来抓。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有关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最突出和迫切的是提高“五大能力”:
——提高政治引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目的在于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共同奋斗;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政治引领在国家治理中的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切实把政治引领贯穿助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用政治引领党员干部,就是要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方向,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政治引领人民群众,就是要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提高法治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我们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完善法律规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推进严格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约束执法自由裁量权,着力解决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等问题。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动全民守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水平,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提高德治教化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徳不兴,人无德不立;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道德教化是教人求真、劝人向善、促人尚美的过程,也是培育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挖掘德治资源,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健全德治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强化德治约束,提倡把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诚实守信等内容纳入各类规则,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激发德治能量,大力开展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工作,及时推出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示范引领作用大的见义勇为英模,形成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社会风尚。
——提高自治强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两大自治制度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围绕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提高智治支撑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我们要把智能化建设的技术手段上升为重要的现代治理方式——“智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推进“智辅科学决策”,开发适用于政府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用好大数据这个“显微镜”、“透视镜”、“望远镜”,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依靠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推进“智防风险挑战”,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加强政治安全、治安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等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完善人、技、物、管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智助管理服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加强智能化在民生领域的深度运用,创新智能化服务体系。深化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编辑:马华莉